期刊列表
3卷1期
作者:陳伊琳(Yi-Lin Chen)

  臺灣自1994年師資培育管道多元化後,師資生修業年限至少兩年,師資生普遍在修業期間強烈感受到提升教學專業能力的焦慮感—希冀盡快「學會怎麼教」、「準備好自己的課」,以便勝任未來教職。對於「教師教學專業能力」的理解傾向於以可展現的技能、具體可見的學習成果為主,而這主要仰賴教育方法課程的涵養為之。相形之下,師資生對於教育基礎課程(特別是教育哲學)的修習價值較難有清楚體認。這種教師教學專業素養的觀點尤其在近年明顯受到師資培育政策與獎勵方案的強化,側重於提升師資生的學科教學能力,務使其具備立即可用的知能,無縫接軌於教學現場的需求。在這種能力導向、教學工藝觀為主流的師資培育文化氛圍下,本文指出面對教育方法與教育基礎課程之師資培育價值看似不平衡的現況下,教育哲學授課教師應致力於向師資生闡明、例示教育哲學的師資培育價值,同時澄清「教師教學專業素養」的豐富內涵。

關鍵詞:師資培育、教育哲學、教學專業、實地學習、管理主義
作者:洪如玉(Hung, Ruyu)、王顗涵(Wang, I-Han)

  本文旨在探討本土詩人吳晟自然書寫文學作品的環境倫理教育意涵,以西方環境教育之父Holmes Rolston III的環境倫理思想為理論參照,採取Rolston III自然的價值、自然與人的關係等面向之探討架構,思索吳晟作品的相對意義,探討其自然書寫中所蘊含的環境倫理教育內涵。本文分四部分:第壹節是導論,說明本文之動機、目的、背景及研究方法;第貳節說明Rolston III的環境倫理思想,探討自然的價值、人對自然的義務、人與自然的關係,作為第參節的分析架構;第參節討論吳晟自然書寫作品《守護母親之河:筆記濁水溪》與《種樹的詩人:吳晟的呼喚,和你預約一片綠蔭,一座未來森林》中的環境倫理思想;第肆節為結論,綜合前述討論,思考Rolston III與吳晟的思想在環境倫理教育上的啟示。

關鍵詞:Holmes Rolston III、自然、自然書寫、吳晟、環境倫理
作者:陳淑敏 (Amy Shu-Min Chen)、吳秀玲 (Shu-Ling Wu)

  培育有能力的公民是教育的核心職能,教育長期被視為彰顯社會正義的重要途徑之一。鑑此,本文旨在分析公民能力的開展,據以彰顯社會正義之方法論、轉進和回應,特別關注教育上的蘊義,以哲學詮釋方法探究理論和文獻中有關社會正義之分析、限制和嶄新取徑。本文由J. Rawls正義論的論述內涵與架構,演繹出個體道德能力與社會架構對於正義實踐的方法論。同時,本文呈現對Rawls之相關評議,並強調由社會發展的群體認同和實質效果來權衡正義的表徵和實現。本文探討理論論述的貢獻在於,闡釋A. Sen延續Rawls正義論並說明將能力實作視為培育公民以實踐社會正義的核心目的,探討其對於增進教育與社會正義議題的理論進展所產生之轉變和影響。

關鍵詞:公民、功能運作、成就、社會正義、能力
作者:方永泉(Yung-Chuan Fang)

  當教育哲學的修辭學革命已經浮現,哲學與文學間的距離也逐漸拉近之時,文學家的教育思想探究遂成為教育思想史研究的一條可行之路。本文以Hermann Hesse及其代表作《玻璃球遊戲》為研究對象,探究其中的烏托邦教育思想。Hesse為二十世紀德國著名詩人與小說家,也是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Hesse身為德國的文學家,但其影響力並未侷限在歐洲,他在其他國家如美國、臺灣也大受歡迎。Hesse的小說多以「自我發現」為重要主題,除了自我發現外,他還常常描述精神與自然、身體與心靈的對立,以及在社會限制之外個人如何進行精神追尋的過程,這些都是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應該關注的主題,亦是Hesse的多本作品可視為「教育小說」的原因。此外,在《玻璃球遊戲》中Hesse也凸顯了烏托邦式另類學術社群的主題,此一社群所在之地被視為「教育省」,象徵其對教育的重視。筆者認為,透過對於Hesse教育思想的探究,將有助於豐富及深化國內西方教育思想史的研究成果。

關鍵詞:玻璃球遊戲、烏托邦、修辭學革命、教育思想、赫曼.赫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