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於希臘的博雅教育,其理念在1960年代與1970年代的理性主義氣氛中,經過Hirst的嚴謹分析論證後,假定博雅教育就是發展個體的理性心靈,啟發引導各種知識形式與理解。然而,Martin質疑Hirst的博雅教育觀並不是價值中立的主張,干犯認識論的謬誤,且過度重視認知層面與理性運作,將容易製造出冷漠的「象牙塔人」,其興趣狹隘無法應付真實的世界,缺少人類的熱情與實踐的行動,既不會關心他人的幸福或對他人採取善意行動,也不想解決真實世界的真實問題。Martin因而主張關懷、關注與關連在個人發展的教育中不能缺席,博雅教育必須整合思想與行動、理性與情緒、教育與生活。Hirst在1990年代轉向社會實務的教育觀,主張實踐理性和實踐知識才是教育活動中更為基本的核心,將博雅教育重新理解為社會生活中基本實務之批判反省能力的發展,其目的為啟發個人發展,引導進入特定的社會實務當中。本文最後根據對於Hirst、Martin及其他學者關於博雅教育思想的重新省思,認為博雅教育必須著重於覺察、關注並回應社會實務,並提出發展個人達致能兼重理性與情意的良善生活,以及培養兼重批判反省與實踐行動的公共知識分子,作為展望21世紀的博雅教育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