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列表
7卷1期
當孟子遇上P. Ricoeur:以人性存有之倫理泉源為基礎的倫理教育
作者:何佳瑞(Katia Lenehan)

  孟子哲學從人性本有的「仁」出發,建立起一套與他人他物相感通的倫理體系。他以「仁」為人倫理生活的根源,在實踐中攝禮歸義,攝義歸仁,展現出了一種對於人性倫理泉源的回溯。西方詮釋學家P. Ricoeur,透過自我詮釋學所表述的倫理思想,也同樣展現出了對於人性存有之倫理泉源的強調。P. Ricoeur指出,人存有結構中存在的一種倫理直覺與意圖(與他人一道並為了他人在公正制度中度善的生活)以及蘊含在此意圖中的一種「關懷」,正是人倫理生活的最重要泉源。本文透過孟子與P. Ricoeur倫理思想之異同比較,揭露兩位哲學家的共同洞見:人依據其本性的存有,即是無法與他人切割,且時時與他人共在的。只有立基在這樣的一種人性存有所具有的、無法抹滅的倫理泉源之上,人與人間的適當的倫理關係才有可能建立起來。此一洞見將可為倫理教育的方向提供一些啟示,將倫理教育的重點導向一種順性而自然的教育,著重於喚醒受教者帶著情意動機的倫理泉源(「仁」或「關懷」),以達至幫助受教者知善、樂善與行善的倫理教育目的。

關鍵詞:孟子 ; P. Ricoeur ; 仁 ; 關懷